第20届中国五金博览会落下帷幕已有半月,无论参展商还是采购商,都在消化着从中得到的商机。时至今日,展会的功能不仅局限在争取订单上,还有企业形象的展示、与采购商的交流沟通等。
展后效应开始显现
记者在浙江宇森百联工具有限公司装配车间看到,多条流水线都在紧张地运行。据介绍,公司在博览会期间斩获不少大订单,展会结束后就进入“备战”状态。
“2006年创业之初,公司只有六七名工人,设备年销量仅有几千台。而就是那一年,在参加完第10届中国五金博览会后,公司赢得了不少订单。”公司负责人胡全宇介绍,凭借自身对实业的坚守,同时依托五金博览会这一平台,如今,宇森百联工具公司的产品已涵盖汽油园林工具、电动园林工具、充电园林工具三大类,具备年产60万台汽油链锯、40万台汽油割草机的生产能力,产品畅销**50多个**和地区。2014年,企业产值达到2.5亿元。
走进永康市三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,“轰隆隆”的机器运转声告诉人们,一年中**忙碌的时候又到了。
“有一批电动工具要出口德国,**近我们都在加班加点赶工。”三峰公司事业部经理胡宇新告诉记者,在刚刚结束的五金博览会上,公司拿到了不少大订单,其中不乏来自俄罗斯、德国等国的境外订单。“现在的订单已经排到明年下半年了。”
不单是三峰公司,今年,星月集团也积**与德国等地的企业合作。在名品精品馆,星月集团新推出的“造梦者”空气净化器吸引了不少客商。工作人员介绍,这款产品不仅能净化空气,更重要的是以手机APP为载体,使用者可以在外地进行操控。星月电器华东区经理应舜多说:“通过手机远程操控,在国内任何一个地方,甚至是国外,都可以看到家里的环境。3~5天后回家,发现房间是无尘的。”
“将传统空气净化器的理念附着在高科技上,加上操作便捷、效果明显,产品一经推出就受到广泛欢迎。”应舜多介绍,目前公司的订单大多来自国内。下一步将拓展国际市场,赢得更多市场份额。
展会如何更具“国际范”
今年以来,外贸形势堪忧,永康不少进出口企业都面临着订单大幅下滑的危机。不得不说,五金博览会俨然成为这些企业的“救命稻草”,不少好产品都是通过展会才被采购商挖掘出来。
相比之前,博览会的国际化程度有所提高。近年来,设立了跨国定点采购区、国际采购商洽谈区、韩国工具馆等。活跃在义乌市场的外商,把这里看做是寻找新商机的一大平台,每年都成群结队前来采购。今年的展会首日,便有35名外商组团到会展中心挑选心仪的产品。
今年,外地参展企业明显增加,总数达791家,比上届增加了40家,占参展企业总数的48%。但这些企业基本来自国内各省市,境外企业少之又少。此外,外地一些知名的龙头企业也很少参加。
相比于境外参展商的稀缺,国际采购商却不少。第20届五金博览会共吸引来自美国、意大利、荷兰、韩国等30多个**和地区的采购团前来“淘金”,不少人都是第一次来永康参加这场五金行业的盛宴。从另一个角度看,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博览会的国际化程度,同时为参展商搭建了通往国际市场的平台。
在“后展会时代”,留给企业的是商机,留给这座城市的还有不少思考。
“相比于国际型展会,五金博览会仍存在不少差距。”在刚参加完俄罗斯圣彼得堡第五届国际天然气展的应女士看来,国际型展会相比于五金博览会**明显的优势在于各类产品比重平衡。“就拿天然气展会来说,涵盖整个产业的每个产品比重都比较均衡,但是五金博览会则以机电产品为主,这是很大的区别。平衡产业也是吸引客商的一个重要手段。”此外,在一些大型国际**展会上,譬如国内的广交会,采购商身份相对多样。除了经销商,还有生产商,一些企业还能接到大型连锁超市的大订单。
不可否认的是,五金博览会的参展企业数量、档次、人数及交易额都明显增加,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。但是,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,展会仍存在一系列问题,如境外参展商稀缺、采购力度不足等。那么,如何解决这些问题,让五金博览会更具“国际范”?毫无疑问,就是提高展会知名度,提高专业化、品牌化和国际化水平。只有这样,才能为中外客商创造更加优质高效的贸易洽谈环境。